一說起隴把鎮幫灣村野油壩小組養蠶戶,無人不豎起大拇指,大加稱贊!在各級政府和公司不斷的宣傳引導和技術指導下,野油壩小組養蠶戶從2016年開始種桑養蠶,從曾經的不愿種桑養蠶,現在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蠶能手。以典型戶何從正、段忠鎖等為代表的養蠶戶帶動他們村小組一起發展種桑養蠶,種桑養蠶逐漸成為他們村小組的主導產業和致富產業,為他們編織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夢想。
生產季節,走進野油壩,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長著郁郁蔥蔥的桑樹和繁忙的蠶農。野油壩村小組共有20戶92人,養蠶戶16戶,蠶棚個數31個、蠶棚面積4822.36㎡,桑園面積279.7畝,其中土壤中仍有農藥殘留的中毒桑園161畝。2020年養蠶433.25張,產繭量19131.987公斤,平均張產44.16公斤,收入繭款713121.96元。今年飼養532.625張,畝桑養蠶1.9張,同比增長22.94%,生產蠶繭24062.254公斤,同比增長25.77%,平均張產45.18公斤,同比增長2.3%,蠶繭收入1025281.56元,增長了43.77%,平均畝產值3666元,戶均收入64080元。

蠶繭收入突破100萬元,是野油壩人不怕吃苦,勤勞智慧,克服困難取得的,一是剛開始接觸種桑養蠶,缺乏養蠶技術,桑蠶養殖一直沒有起色,這讓他們懊惱不已;二是土壤農藥殘留導致桑葉含毒,養蠶一直不得吃;三是天氣干旱,無灌溉設施,春季減產嚴重。面對困難,養蠶戶不等不靠,通過比、學、趕、幫、超等形式,你追我趕,加強桑園管理,加強肥料投入,重視蠶病防控,桑園管理水平和養蠶水平不斷提高;面對農殘問題,他們不報怨,不毀桑挖桑棄桑,積極尋求解決方案。經過多年的對比試驗,在不同的齡期,采用戶與戶之間調換無害桑葉,通過每年新增加無農殘桑園面積等形式,有效解決了養蠶中毒問題。積極響應公司提出的“人均一次飼養2-3張”的號召,提高人均單批次飼養量,技術員何從正家里率先帶頭,新桑園29畝從7月份開始,6個蠶棚,每個月養3批,3個勞動力,每批養蠶6-7張,每個月養蠶18張以上,月收入3.6萬元以上,今年結尾的一批蠶一次性養了12張,收入26191.4元。全年新老桑園51畝,共飼養115.375張,賣繭5321.548kg,收入繭款230984.81元。野油壩廣大養蠶戶對今年的養蠶收入感到滿意,紛紛表示,朝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!

通過野油壩小組的蠶桑產業發展先進事例看,桑蠶產業是得吃的綠色產業,桑蠶產業的潛力大,投入產出比高,土壤農藥殘留并不可怕,巧換無害桑葉就能解決,只要科學管理不得病,人均一次飼養2張以上,舍得桑園投入,就一定能夠高產穩產,奔上小康。